Skip to main content
 

(PCC)中国城市研究中心-海外行思系列

   作者:陈信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UNC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研究方向为土地开发与城市内部空间差异。cx6032500@126.com


初到北卡教堂山,眼前出现最多的并不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高楼大厦,而是点缀在绿色乡野森林草坪中一栋栋错落有致的田园小屋。即使是在最热闹繁华的中心地段,也夹杂着一些小巧别致、各具风格的小民宅。

 

这真的是全球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吗,怎么感觉像是老家的大农村?想想在国内,伴随着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中产阶层却不断地从喧闹的城市搬迁到宁静的乡下去住(图1)。想来也是,乡村污染少、环境好、房价低、居住密度也低,这些都是优点。然而和国内乡村不一样的是,在美国,乡村并不意味着服务设施比城市差:一般一个镇上总有一两家电影院,沃尔玛等大型超市是标配,连锁餐馆或者酒店总会零星点缀,更别提那些随处可见的运动场、健身房和游泳池了。至于房屋里头,水电网气全通,出门就是柏油路直达高速公路,每天还有邮车往来寄送报纸和邮件,环卫工人定时取走垃圾和废品。如此看来,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倾向于住在乡村太情有可原了。

 

 

图1 美国典型的乡村住宅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然而这个几代人奋斗才造就的高城市化率国家为什么会回归到一个“乡村王国”呢?除了快速发展的经济技术,美国本身的联邦制度政策以及社会特征也造就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1  公路、汽车、能源等技术发展为“身居乡村”提供必要前提

 

众所周知,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度”(A Nation on Wheels),这需要三个条件:公路、汽车、廉价汽油。自从1956年6月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联邦援建公路法》,全美范围内开始大规模铺设州际高速公路,如今已形成总长约7万公里(2013年数据,维基百科)的州际高速公路网络。这些巨大的混凝土纽带纵横交错,结合州内高速以及县内公路,延伸到从城市到乡间的每一个角落,极大地便利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通流动(图2)。与此同时,汽车的普及也为人们从城市迁居乡村提供基础。目前美国民众拥有超过2.5亿辆汽车,平均每1.25人拥有一辆汽车(数据来源:维基百科)。美国城市史学家约翰·雷(John B. Rae)曾这样评价:当代郊区是汽车的产物,如果没有汽车,郊区就不可能存在。当然了,这还得建立在廉价汽油的基础上,当前美国汽油的平均价格为0.67美元/升(数据来源:global Petrol Price),相比之下,世界汽油平均价格为1.21美元/升。如此一来,往来城市和乡村也不算是多么费时费事费钱了。

 

图2 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2  联邦政府住宅政策的有力推动

 

193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住宅市场遭受巨大打击。罗斯福总统执政后,开始致力于改革联邦住宅政策。从那时起,房主贷款公司(HOLC: 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成立,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贷款并延长偿付年限;国会通过全美住宅法,成立联邦住宅管理局,实行更优惠的住宅抵押政策;抵押贷款利息税以及私人住宅财产税也在不久后开始减免。除了住宅抵押贷款制度,联邦还推出与之相应的社区贷款评估制度,即将需要贷款投保的社区按照新旧优良进行分成A~D四个等级,A级为最新、环境最好的社区,D级则是已经衰败的社区。由于乡下通常都是新建的、环境优越的社区,理所当然会得到政府的优先贷款,而那些私人贷款机构为确保资金安全,跟风不愿意对城市中心进行再投资,也都把钱投向乡村,第一波乡村住宅建设热潮就这样产生了。

 

第二波热潮则发生在二战结束以后,届时大批美国士兵返回国内,总数超过1600万,且大多是年轻人,他们要结婚生子立业成家,迫切地需要自己的住房。如何满足这突然爆发的大量住房需求呢?这是当时的美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与此同时,美苏冷战正相持不下,在这种背景下,能否为民众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住房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民生政策,它更具备了制度竞赛的意义。杜鲁门总统宣称:“在证明我们的民主体制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像样的住房以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民主呢?”而所谓“像样的住房”,就是那种类似西部牧场主居住的独立带院的住宅形式,以区别于苏联那种集中居住的公寓式住宅(图3)。然而如此的住宅形式要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推行可是寸步难行。于是,第二波郊区建设热潮就以“美国梦”之名开始盛行,并席卷至整个美国。

 

图3 美国人心中的梦想小屋 图片来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171207223307484174/

 

3  人种分歧刺激白人外迁

 

二战爆发后,美南大批黑人涌入美北和美西,以弥补因战争而导致的工业劳动力短缺。白人对城市中新出现的黑人社区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开始施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以抑制黑人向白人社区进一步扩张。但随着1948年社区隔离制度被确定为非法后,黑人的城市化进一步渗透蔓延。此举造成了白人社区的恐慌和愤怒。他们在不能抵制黑人侵入自己社区的情况下干脆抛弃整个社区,举家搬迁至城郊或乡下定居。于是从1950年代开始,美国几乎各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达拉斯、洛杉矶、费城等都发生了一种叫“白人外迁”(White Flight Syndrome)的现象(图4)。也就是在那时,白人在郊区享受房地产公司的优惠待遇以及政府的特殊补贴,而黑人却在越来越拥挤的城市中集群蜗居这一现象被视作美国近代种族歧视的直接证据。

 

图4 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60—1970年人种空间变化 图片来源: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u/

 

如今的世界还真是各有千秋。仅仅一洋之隔,一边是农村人涌入城市,以火热的热情和姿态迎接自己的城市梦;另一边却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以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再次升华城市化的深刻内涵。身处在这样一个“乡村王国”,还真的是让人觉得“似城非城”、“似农非农”了。

 

参考文献

[1]   褚葆一. 当代美国经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

[2]   Kenneth T Jackson, Crabgrass Frontier.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47.

[3]   牛牧的博客. 美国何以从城市化回到“乡村王国”?[EB/OL].(2012-01-04)[2016-04-1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720466.html.

[4]   美国州际公路系统50年:福祉,还是灾难?[EB/OL].(2006-07-07)[2016-04-1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707/04/7579_150725.shtml.

[5]   中国美国乡村对比美国人似乎比中国人更爱居住在乡村[EB/OL]. [2016-04-10].https://kknews.cc/zh-cn/agriculture/6n52yrv.html.

Leave a Reply